第二位秦權壺
掇球壺( duō qiú hú),是紫砂壺的一種,簡稱掇球。掇,摞起來的意思;掇球,摞起來的球。掇球壺簡介掇球壺是紫砂壺的一種,是由蓮子大壺轉變的壺型,把蓮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
第四位井欄壺
井欄壺是曼生壺系列之一,寓意學識有如人生必備之水,唯不停汲取,才能修身養性,頤養天年曼生壺系列之--井欄壺井欄典故:初夏一日,制壺知己彭年來訪
第五位仿古壺
仿古壺由來,一說清代邵大亨初創,原意是壺體仿照鼓型,后人仿制做這種壺形就成了仿古代壺型的意思了。另說最早見于近代趙松亭按吳大徴授意所作,身扁、腹鼓、頸高、蓋板...
第六位西施壺
西施壺,顧名思義:應該和西施一樣美,或者說這種壺的靈感來源于西施。"西施壺",完整的稱呼應該是"西施乳壺",簡稱"西施"或"西施乳"。壺嘴便是西施的口,壺的身體則剛好是壺的盛水部位,把手便是纖細的腰..
第七位石瓢壺
石瓢壺,此款為紫砂茗器中經典款式,后經多人改良,細分為子冶石瓢,景舟石瓢,紅華石瓢,漢棠石瓢等,但最終萬海歸宗,同出一源,此款應為曼生所創十八式之一
第八位供春壺
供春壺是明代正德、嘉靖年間,江蘇宜興制砂壺名藝人供春所作的壺。傳說他姓龔,名春。供春是一位官員的書童。供春陪同主人在宜興金砂寺讀書時,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會做紫砂壺,供春就偷偷地學。后來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,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,也就是樹瘤的形狀做了一把壺,并刻上樹癭上的紋路。燒成之后,這把壺非常古樸可愛,于是這種仿照自然形態的紫砂壺一下子出了名,人們都叫它供春壺。歷來宜興的紫砂名家高手仿制供春壺的人很多。像清代的黃玉磷,江案卿,近代的裴石民,當代的汪寅仙,徐漢棠、釋延芫、等都對供春做過研究和仿制,他們萬變不離其宗,都按照原來供春原作進行仿制。
第九位匏瓜壺
匏瓜,俗稱"瓢葫蘆",是葫蘆的變種,古代用作男子無妻獨處的象征。曹植《祿神賦》中有"嘆匏瓜之無匹兮,詠牽牛之獨處。
第十位一粒珠
一粒珠壺是紫砂壺式之一,相傳是惠孟臣所創。形狀特征壺體圓球形,無頸,嵌入式壺蓋,小圓珠鈕,三彎式管狀流,外圓內扁環形把
第十一位柱礎壺
柱礎-壺型由來 也是曼生設計的一種壺款之一,其造型穩重而大方,這也是因為他的造型來源于古代使用十分普遍的柱礎。
第十二位龍頭八卦一捆竹
紫砂壺「龍頭八卦一捆竹」是邵大亨獨創之作。壺身由64根竹子圍捆而成,四足分別以8根竹子落地,以最精妙的形式將《易經》之中所有64個卦象全部體現出來;同時,壺流為龍頭...
第十三位六方雪華
雪華壺是顧景舟于20世紀70年代創新之作,壺名取瑞雪兆豐年之意。造型一直線作為主,從壺底,壺身直到摘手,用了大小比例合度的六方形塊面分層組合
第十四位亞明四方
美人肩是一種紫砂壺,以體現圓潤的壺身為主,壺蓋與壺身仿佛合為一體,沒有空隙。美人肩是一種紫砂壺,宛如古代女子端莊可愛,帶點宮廷的雍容華貴,又不失大家閨秀般的妖嬈。造型飽滿,大方得體,以體現圓潤的壺身為主,壺蓋與壺身仿佛合為一體
第十六位葫蘆壺
每把壺都像是一個不同的人,有著自己獨特的氣質。
男士和女士對紫砂的喜歡和追求也是不一樣的,下面這18把壺可謂非常適合男士使用,滿滿的男子氣概!
本文由 紫砂學堂 作者:古宜 發表,轉載請注明來源!